《亮剑》里李云龙喊着 “开炮” 的名场面,那门 “意大利炮” 其实是个 “混血儿”。这门炮在剧里能轰塌城楼,现实中更是抗战时八路军少有的 “重火力”。但你知道吗?它既不是意大利造,也不算正经的大炮,而是一门被辗转倒卖的法国山炮。今天就来扒扒这门炮的真实身份。
一、“意大利炮” 的真名叫 “法国施奈德 M1897”
1897 年法国造的这门 75 毫米山炮,本来是欧洲战场的 “速射明星”—— 每分钟能打 20 发,比当时的德国炮快一倍。但到了一战后,欧洲军队纷纷换装更先进的火炮,这些 “老炮” 就成了二手货。
意大利买了一大批,换了个铭牌就当 “意大利造” 卖,结果被中国的军火商看中。1930 年代,山西军阀阎锡山从意大利进口了 200 门,所以中国士兵就叫它 “意大利炮”。其实炮身上的法文刻字还没磨掉,懂行的一看就知道是法国货。
二、这门炮在抗战中是 “宝贝疙瘩”
对缺重武器的八路军来说,这炮简直是 “神器”。它全重 1.1 吨,4 匹马拉着就能走,山区小路也能通行。75 毫米炮弹能炸出 5 米宽的弹坑,打县城的城墙(一般厚 1-2 米)刚好够用。
1940 年百团大战,八路军缴获过一门,全军区都当宝贝:专门成立炮班,8 个人轮流扛炮管,炮弹得用红布包着,打一发就记在小本子上。有老兵回忆:“这炮一响,鬼子的机枪立马哑巴,比啥都管用。” 但全中国的炮弹库存不到 5000 发,李云龙打县城时敢用 10 发,已经是 “豪横” 了。
三、为啥李云龙宁可违抗命令也要用它?
当时八路军的重武器少得可怜:一个团能有两门迫击炮就算精锐,炮弹还是土造的(炸不远还容易瞎火)。“意大利炮” 的射程有 6 公里,是迫击炮的 3 倍,能在鬼子机枪射程外开火。
更关键的是威慑力。1944 年冀中反扫荡,八路军把仅有的一门 “意大利炮” 拉到山头,朝日军炮楼打了两发空包弹,鬼子以为来了大部队,连夜就跑了。这炮的声音比实际威力更吓人,成了 “心理战利器”。
四、和日军的炮比咋样?
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比它轻(0.2 吨),但射程只有 2.7 公里,炮弹威力也小一半。不过九二式能拆开由士兵背着走,更适合山地战。“意大利炮” 胜在射程远、射速快,要是摆开架势对轰,日军的小炮根本不是对手。
但日军有飞机和汽车运炮,八路军只能靠人力拖拽,所以这炮很少露面,只有打关键战斗才舍得用。就像《亮剑》里演的,不到万不得已,李云龙绝不会把这 “压箱底” 的家伙亮出来。
这门被误叫了几十年的 “意大利炮”,其实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 “凑合用” 的无奈缩影:没有先进武器,就把别人淘汰的二手货当宝贝,哪怕炮弹少得可怜,也要用出最大价值。就像老兵说的:“炮是老的,但打鬼子的心是新的。”
数据来源:《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八路军武器装备发展史》、法国施奈德公司档案、阎锡山军火采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