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3日,大连港的海风裹着咸腥味扑面而来。一群中国工程师围着一艘锈迹斑斑的钢铁巨兽打转,手指敲在钢板上发出沉闷的回响。"乖乖,这老毛子的钢咋这么结实?"领队的老王咂摸着嘴,指甲缝里还嵌着刚抠下来的铁锈末。这艘被国际社会当成废铁拍卖的"瓦良格"号,此刻在他们眼里简直像本烫金的武功秘籍。
船厂的老张蹲在甲板接缝处,拿着放大镜的手直哆嗦。焊缝像用绣花针勾出来的苏绣,严丝合缝得能当镜子照。他想起去年自家船厂造的护卫舰,焊缝歪歪扭扭活像蜈蚣爬,脸上顿时火辣辣的。旁边年轻技术员小刘突然"哎哟"一声,原来是被钢板棱角划破了手套——这钢的硬度比他兜里的瑞士军刀还带劲。
鞍钢的实验室里,赵刚团队正对着数据抓耳挠腮。老毛子这甲板钢能耐住1500℃的尾焰,咱们的样品烤到800℃就软得像橡皮糖。组里最较真的李工天天泡在轧机车间,工作服后背结出盐霜,老婆打电话来骂街:"你当轧钢机是媳妇啊?"直到有天深夜,他盯着突然成型的对称球扁钢,蹲在车间门口哭得像个孩子——这玩意儿可是航母的"脊梁骨"。
2013年春天,渤海湾的晨雾还没散尽,山东舰的飞行甲板正在吊装。工长老周摸着自家产的钢材,触感比大姑娘的皮肤还光滑。他想起十年前在"瓦良格"上摸到的那些坑洼,突然咧嘴笑了:"咱这钢,放北极当滑梯都够格!"远处海试的辽宁舰划出漂亮弧线,甲板上的轮胎印清晰得像刚铺的柏油路,哪还看得出是那艘曾被嘲笑是"铁棺材"的旧船。
大连造船厂的老师傅们现在喝茶时总爱念叨,说航母钢材就像老面馒头,得揉够时辰才有嚼劲。他们车间墙上至今挂着块"瓦良格"的钢板标本,新来的小年轻总被要求去摸一摸:"这叫知耻后勇!"而远在莫斯科的旧船厂档案室里,发黄的图纸上还标注着"特种钢配方",只是没人知道这些数据早已在东方焕发新生。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