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48年年底,东北野战军兵力规模已扩张至约103万人。
约一年半之前,即1947年夏季的攻势期间,我军人数仅为41万。
在如此紧迫的时限内,东野是如何迅速壮大军队规模的?这一扩张的背后动机是什么?人员从何而来?这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疑点?
本文聚焦于这一系列问题,深入探讨并解答了以下三个关键方面:
第一,东野增兵的背后,是否因成功吸引了数十万伪满洲国的军队所致?
第二,罗荣桓有何作用?
第三,陈云为何扩军有功?
一、伪满军收编为谣言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广为传播、危害严重的错误言论,声称东北我军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充规模,其主因在于收编了伪满洲国的军队。
谣言的滋生之一,源于伪满洲国军在抗战胜利后的短短一年内,便神秘地销声匿迹。
它究竟去向何方?可以断定的是,并未隶属东野部队。
第一,时间点不对,自1947年下半年起,至1948年下半年止,东野迅速扩充实力。而在此之前,伪满洲国的军队已然不复存在。
第二,数量也不对,数据表明,伪满洲国军队在鼎盛时期的规模也仅达到15万人,远未达到网络上流传的“数十万”这一夸张数字。
据知名军史专家度度狼gg同学们共同核算,当时苏军踏入东北之际,预估伪满洲国军队数量约二十余万,这一数字或许还将伪满洲国的警察部队一并纳入其中。
事实上,关于伪满军的资料在网络上颇为丰富,某百科平台上所记录的数据相对较为可靠。
为何还有人坚称我军扩充实力主要依赖于伪满洲国的军队呢?
笔者察觉到,伪满洲国军队的消亡过于迅速,而我军却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的。尽管两者之间相隔了一年,但众多网友并未核实真相,反而人云亦云,将这一责任归咎于我军。
实际上,核心问题在于伪满洲国的军队为何突然间消失。那支由15万人组成的伪满洲国军队,究竟去向何方?
起初,确有部分伪满军加入了中共的行列。这发生在1945年年底,我军挺进东北之际。当时,伪满军在日军投降后陷入恐慌,无所适从。苏联方面下令他们自行解散,于是部分人逃散至东北各地的中小城市,成为了祸害东北数年的土匪。而另一部分人则纷纷投奔中共。
然而,这些曾参与反共罪行的伪满军,心中怀有愧疚,深知自己罪恶深重,因而对于中共是否会给予他们宽容,持有极大的疑虑,其普遍心态是“先八路军,后中央政府”。随着杜聿明率领的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不少伪满军开始高举反叛旗帜,杀害了中共派出的干部,随后转投国民党军的麾下。杜聿明与当时的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大力招揽伪满军,不分善恶,一律吸纳,且根据前来的人数给予相应的官职。伪满军觉得,还是中央军的名号响亮、靠山稳固,因此纷纷投向中央军,形成一片归顺的景象。
根据度度狼gg的数据统计,引用军统特务文强(曾任杜聿明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参谋长)的回忆录所述,在四平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成功收编了伪满洲国军队,其人数高达12.9万,占伪满洲国军队总数的86%。
谜底揭晓于此,伪满洲国的军队纷纷投奔至国民党一方。而余下的部队则隐匿于幽深的山林之中,沦为政治上的匪徒。即便后来他们全体转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总人数也仅有两万余人。
故此,各位切勿轻信所谓我军收编伪满的流言,这纯属无稽之谈,是对事实的严重曲解与不负责任的诽谤。
二、东野兵员困境
我们接下来将探讨,为何在1947年夏季至1948年夏季的这一年间,东北我军实现了从41万至103万的迅猛扩军。
有两大直接原因。
我军夏季攻势损失重。特别是在四平攻坚战中再次遭遇挫败。林罗首长随即召集参战部队进行总结,各纵队首长纷纷如实汇报了伤亡情况。
在战斗中,共计损失9218名英勇战士,另有2229人不幸逃亡或失踪,总计减员达11447人。
两次纵队遭遇的伤亡总计达3326人,加之失踪与掉队者,减员人数累计至4290人。
六次战斗中共有5208名战士阵亡,2461人逃亡或失联,总计减员高达7669人。
邓华部队遭受损失,伤亡人数累计达到4549人,另有867人逃亡或失联,总计减员5416人。
在计入其他部队的伤亡情况后,总损失已超过三万。战前,林彪预估我军在夏季攻势中的最大损失将不超过一万五千人,然而最终伤亡人数竟翻了一番。林彪由此认识到,仅凭现有主力部队,已不足以支撑后续作战的需求。
其二,陈诚扩军。在苏中战役的挫败之后,陈诚遭受了信任上的重创。蒋介石几乎剥夺了他参谋总长的实权,仅允许他负责后勤事务,军事指挥方面几乎不再让他参与。面对这一困境,陈诚迫切希望能在军事领域重振声威,遂主动请缨,愿前往东北战场力挽狂澜,扭转战局。
当时,杜聿明面对林彪的猛烈攻势已无力抵挡,加之肾病发作,体能不支,陈诚便趁机而入,于东北展开大规模的整军行动。陈诚虽在军事指挥上显得平庸,但在行政管理方面却颇有建树,行事果断,成效显著。加之他官场清廉,在贪污之风盛行的东北官场中显得格外威严,在他的大力整顿和扩充之下,东北国民政府军队人数从三十余万激增至五十五万。东北的国共军力对比,也由此前的旗鼓相当转变为国民政府军队占据明显优势。
相较之下,林罗深知迫切需要加速扩充军队与征召兵员,否则军事局势恐将不可避免地滑向恶化。
林彪向来标榜中心主义,只管打仗。征兵的事就交给罗荣桓了。
在此阶段,我军在东北地区征募兵员,主要依赖两大渠道:一是广大农民,二是国军俘虏。至于所谓的收编伪满军队,其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例如,在1946年9月19日,中共松江省委及松江军区联合发布了一则《关于建军几个问题的指示》。该指示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阶级路线,对于伪满洲国军队及土匪等成分复杂的人员,必须格外小心谨慎。
国民党方面亦不讳言。当时,国民党辽宁安东辽北监察使谷凤翔的调查指出:“匪患蔓延各地,壮丁无论贫富,皆被迫裹胁。”范汉杰亦表示,中共军队“以东北民众为驯服之资,就地征召并加以裹挟”。由此可见,国民党高层亦深知我军兵员主要来源于农村招募,而非伪满洲国军队。
两大征兵来源现均遇难题。
当时,国民党士兵自持心理上的优势,对所谓的“土八路”不屑一顾。即便被俘后编入解放军,他们内心也并未真正屈服。据二纵报告,五师补充了800名国军俘虏,然而不久之后,其中一半人便逃之夭夭,有的甚至逃至四平城,向陈明仁泄露了我军的机密。四师补充了1200人,分配到各个班中,却难以有效管理。他们公然宣扬三民主义,一旦在战斗中发射黑枪便趁机逃跑。这些国民党士兵,与同期其他几大野战军相比,显得尤为难以驾驭。
征召入伍的农民亦面临诸多挑战。以往往往就地征召,缺乏严格的审查、筛选与训练,使得这些新兵一旦被编入正规军,往往难以胜任。他们往往难以适应战争的节奏,畏惧生死,思念家乡,甚至出现逃亡现象。在四平攻坚战的失利中,大量逃跑者正是那些刚刚入伍的新兵。战火一触即发,他们便纷纷溃散。
只能招募农民当兵员。
国有难题,罗帅将使出绝技。
三、罗帅贡献卓越
罗荣桓策略:建二线兵团。
构建二线兵团的策略在于广泛征集众多翻身农民、工人以及各类劳动者加入队伍,同时挑选野战军或地方武装的干部与经验丰富的战士作为核心力量。我们跳过地方武装的逐步提升阶段,直接将这些力量编成独立团,进行短期强化训练,随后直接增援主力部队,或组建新的师、团。
二线兵团的组织与训练任务,由各省份的军区依据东北局及东北军区所制定的组建方案、人员编制、入伍标准以及训练大纲,具体执行并予以实施。
遵照东北局的指示,东总决定在1947年11月底前,成立首批共计38个二线兵团独立团,每团人数逾2000,并计划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以增强主力部队的实力。截至9月底,实际组建的独立团数量已达48个。
继此之后,相继成立了第二批和第三批队伍。当时,正值东北地区全面实施土地改革的热潮之中,众多刚刚获得土地的农民们,对党的领导充满了热切的拥护之情。
如何克服新兵不适应?
罗荣桓首先指示二线兵团着手进行政治教育及基础军事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教育,新兵们接受了四大战术训练,包括刺杀、射击、投弹及爆破。随后,又加入了土工作业这一项,总计形成了五大战术科目。如此安排,旨在让新兵们逐步适应训练节奏。
与此同时,我们派遣了众多干部深入乡村,致力于纠正土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过激行为,力保中农利益,并尽可能扩大我们的阵营力量,争取到绝大多数农民的广泛支持。
在经过精心组织和有序步骤的二线兵团编练过程中,新组建的二线兵团迅速凝聚了强大的战斗力,具备了无需经过临战训练即可直接融入军队的资质。
截至1948年8月,东野野战部队已壮大至七十万人之众,若再加上军区部队,总计约达一百零三万人。在兵力对比上,这一数字已足以超越国民党军的五十五万人。
有心人自会留意到,东北民众似乎轻易就被召集起来。罗荣桓并非神明,岂能随意召唤?其中必有其他缘由。
的确,正是这一原因,彰显了陈云在北满地区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四、陈云低调成事
东北地区组建了二线兵团,其中,尽管北满、西满、南满三大根据地均作出了贡献,但北满地区贡献最为突出,兵员数量亦最为庞大。
陈云最早在北满建根据地。
1945年11月16日,陈云抵达哈尔滨,适逢中共北满分局的正式成立。分局的成员包括陈云、高岗、张闻天、张秀山以及李兆麟,其中陈云担任了分局书记的职务,并兼任北满军区政治委员。
彼时,北满地区北临黑龙江,南界第二松花江,东接绥芬河,西壤内蒙古,涵盖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牡丹江五省及哈尔滨特别市,下辖八十个市县,总面积逾四十万平方公里,人口逾千万。这片土地幅员辽阔,资源丰饶,且依托苏联,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彼时,东北局内众多同志,其中包括不少高级领导与负责人,普遍倾向于攻占大城市,对广袤的农村区域兴趣寥寥,他们坚信应坚守沈阳、长春、四平、哈尔滨等大城市。
陈云坚决抵制这种偏颇的单一路线,他主张深入中小城镇及辽阔的农村地区,动员群众力量,开展除暴安良、土地改革等工作,从而在哈尔滨市周边逐步构建起初具规模的革命根据地。
在此期间,陈云亦倾注全力于剿匪事务。当时,部分同志力主将全部资源倾注于与国民党军争夺大城市的战斗,甚至提出死守长春等策略。然而,陈云见解独到,他不厌其烦地向众人阐明,目前我方尚不具备同时展开五指之力以击溃敌人的实力,我们必须紧握拳头,集中力量打击一个明确的方向。
当时,众多遵从蒋介石指挥的土匪武装、伪满洲国残余势力、特务以及流窜的匪徒,肩负起在后方制造混乱的重任,与我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角逐。他们侵占城镇,掠夺财物,阻断交通,残害我方干部,破坏我方政权。当时,“北满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域”落入了顽匪之手。陈云强调:“在苏军撤退、蒋军未至之际,剿灭匪患是北满取得胜利的关键一环。”在北满分局的指导下,各省迅速组建了机动部队,投入剿匪行动。
陈云之所以能做出这些举措,实因在中央尚未对东北工作的重点与方向作出明确规划之际,他凭借非凡的洞察力与精准的判断力,独立作出了明智的抉择。
起初,这看似与核心任务不符,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忽视了与国民党军争夺战略全局的机遇。
陈云并未反驳,仍旧秉持着初心,毅然投身于那些既艰巨又繁杂的任务之中。
起初的一年多间,陈云承受着诸多压力。即便在他转任南满地区负责人之后,仍有不少人对他在北满的表现表示质疑,认为他未能为林彪将军所率领的前线部队提供充分的后援。
然而,当1947年夏季来临,罗荣桓着手组建二线兵团之际,陈云所开展的工作已充分显现出其强大威力。
谈及土地改革,北满地区的实施尤为坚实稳固。每当听闻征兵的消息,民众纷纷踊跃报名,一致称赞共产党的领导英明。即便包括中农在内的各个阶层,北满地区的反抗情绪亦最为微弱。这得益于陈云同志的处理方式较为温和,执行政策时避免了过激行为。
基层县乡的党组织建设根基深厚,得益于陈云同志剿匪行动的提早部署和强力推进。他采取了坚决的措施,对那些横行乡里的四大绺子和四大旗竿等团伙,给予了沉重打击,使得它们逐一败退。随着土匪势力退去,我党的组织便得以迅速渗透到乡村各个角落。
显而易见,进一步的益处便显现出来。党组织深入乡村,其组织与动员的力量直面广大民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党征兵制度始终依赖乡绅势力,而在县级行政以下,国民党的控制范围未能触及。
罗帅所从事的是军事领域的工作,虽艰辛繁重,却也做出了独树一帜的卓越贡献。相较之下,陈云在政治领域的作为,更为细致入微,琐碎而难以直观衡量成效。然而,陈云始终秉持信念,对于认定的正确道路,始终坚持不懈,直至完成。忠诚与担当的真谛,或许正是罗、陈二位的行为所生动诠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