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不能买伊朗石油,还用特朗普通知?原来是在暗示合作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表一则推文引发广泛讨论。
推文称“伊朗和以色列已经有好消息传出,这样中国可以继续买石油了”,同时提出“希望未来中国可以从美国购买更多石油”。
这则看似对中国释放“许可”信号的言论,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能源市场动态与国际政治博弈。
该推文发布后,白宫作出回应,强调特朗普所指是伊朗未对霍尔木兹海峡实施实质封锁,因此不影响中国持续进口伊朗石油。
但结合美国当前能源产业面临的现实压力分析,这一表态更多反映出其对本土油气行业的利益维护需求。
国际油价自2023年初持续下行,7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跌破每桶75美元,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的经营压力持续增大。
美国页岩油行业的数据显示,要实现盈利需要油价稳定在每桶60美元以上,低于50美元时部分油井不得不停止生产。
截至8月中旬,WTI原油价格在每桶82美元左右波动,表面看超过盈利线,但实际压力来自多个层面。
德州能源生产商公开数据显示,当地库存原油已超过1800万桶,部分炼油厂因设备老化导致产能不足,全美炼油企业数量相比二十年前缩减近四分之一。
这种供需失衡使美国在增产与保价之间陷入两难。
能源分析机构Rystad的报告指出,页岩油井的自然产量年衰减率高达60%,这意味着页岩油企必须持续投资新钻井才能维持产量。
当前全球能源市场格局下,俄罗斯与伊朗以折扣价对华出口石油,沙特通过提高产量调控市场价格,多重因素挤压美国页岩油的出口空间。
特朗普此番言论,既是对能源生产大州选民的安抚,也隐含着希望中国增加采购美国原油的诉求。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2022年原油对外依存度达72%。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1-7月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约60万桶/日,相比制裁前的120万桶/日仍有恢复空间。
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同期中国每日进口美国原油约38万桶,这与特朗普提出的“更多采购”目标存在明显差距。
这种差距的形成不仅源于价格因素,还涉及国际支付体系的变化——中伊、中俄之间的石油贸易已部分采用人民币结算,这对以美元为基础的全球石油交易体系构成潜在影响。
欧盟在能源领域的动向加剧了美国压力。
俄乌冲突后,欧洲通过中欧班列扩大从中国的锂电、光伏设备进口,同时减少对海运能源的依赖。
德国经济部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欧盟成员国2023年上半年陆路运输能源占比提高至27%,较2021年增长9个百分点。
这种多元化趋势削弱了美国通过控制海运要道影响全球能源市场的能力。
从美国内政角度看,德克萨斯、北达科他等能源大州的选民支持对特朗普竞选至关重要。
能源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分析,若油价跌破页岩油企的债务偿还临界点,可能引发大规模裁员潮,波及约200万就业岗位。
这解释了美国政府为何在放松对伊制裁的表态上采取更灵活立场,实际是为本土油气寻找市场出口。
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显示,2023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速将放缓至220万桶/日,低于年初预期的230万桶/日。
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正在重塑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美国页岩油产业面临的不只是短期价格波动,而是全球能源体系的结构性调整。
这种情况下,美国既希望维持石油美元体系,又不得不接受多币种结算的现实;既要保障能源企业利益,又需应对新能源技术的冲击。
特朗普推文事件折射出美国在能源领域面临的多重挑战:维持页岩油产业生存需要稳定出口市场,但传统盟友的能源转型削弱了其市场地位;施压中国增加美油进口的意图,遭遇第三方低价石油和支付方式创新的对冲。
这些矛盾的持续演变,将持续影响未来全球能源贸易的规则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