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一则来自《泰晤士报》的采访报道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乌克兰前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乌克兰社会已逐渐意识到与俄罗斯的战争恐将长期化,“只要普京活着或不下台,和平很可能不会到来。现在的焦点不再是谈判或妥协,而是必须为长期对抗做准备” 。这一表态,标志着乌克兰内部对俄乌冲突前景的认知出现重大转变。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局势持续胶着。前期,乌克兰或许还心存速胜幻想,寄望于西方大规模军事援助能迅速扭转战局,实现对俄的战略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战场形势逐渐明晰,俄罗斯展现出强大战略定力与军事韧性,乌克兰军队在前线虽顽强抵抗,却难以取得决定性突破。
列兹尼科夫此番言论,侧面反映出乌克兰当前面临的严峻现实。从军事视角而言,乌克兰虽获西方诸多武器装备,然长期高强度作战下来,人员伤亡惨重、装备损耗极大,后勤补给亦困难重重。并且,俄罗斯持续调整战术,强化对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这严重干扰了乌克兰国内的生产生活秩序,削减其持续作战的能力。
从外交角度,乌克兰原本指望西方全力支持,对俄形成强大外交压力,迫使其妥协。但现实是,随着冲突延长,西方内部对乌援助分歧渐显。部分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利益,对长期卷入俄乌冲突心生顾虑,援助力度和意愿有所下降。美国暂停部分对乌军事援助便是例证,此情形令乌克兰深陷孤立无援之境。
在这样背景下,乌克兰社会逐渐接受战争长期化现实。这意味着乌克兰后续或将在军事战略上进行重大调整,如加强国内军事动员、延长士兵服役期、加大军工生产投入等,以维持长期作战能力。同时,在外交上,乌克兰也需重新谋划,寻求更多国际支持,缓解西方援助减少带来的压力。
不过,战争长期化对乌克兰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长期战火将进一步破坏国内经济,导致民生艰难,社会矛盾激化。而且,持久战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乌克兰民众心理带来难以磨灭创伤。列兹尼科夫的言论虽残酷,却也让乌克兰不得不直面现实,思考如何在这场持久战中生存并寻找转机。但无论怎样,战争的最终走向,仍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和平的曙光,依旧被浓重阴霾遮蔽。